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雅安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干货满满!义乌如何做到市场主体总量占据全国千分之四

2024/2/8 2:28:27发布14次查看
2018-09-27 17:5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杨晨 龚望平 义乌报道组 金鑫 龚献明
今天(9月27日)下午,记者从义乌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现已突破43万户。
改革开放四十年,义乌始终牢牢把握住主体培育这个核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陆域面积、万分之六的人口,培育了全国万分之四十的市场主体,是全国县域范围内主体数量最多、结构最宽、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县域个私经济的样板和缩影。
如今的义乌,俨然成为了一片投资创业沃土,包含“义乌加速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公司制企业两年翻番”、“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等四大亮点。
每天诞生老板的速度领先全国
截至目前,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3万户,占金华的一半,浙江省的十五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四,是省内县域主体数排名第二的诸暨的2.5倍,超过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地级市,超过青海、西藏两个省份,是海南的60%,天津的40%。
今年义乌新设市场主体7664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4%,最高峰时一天新增520户。如今的义乌,每天诞生老板的速度已领先全国。全市43万市场主体的成长史,折射的则是义乌 “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发展史。
据统计,义乌市场主体数突破第一个10万用时近30年,第二个10万用时6年10个月,第三个10万用时2年8个月,第四个10万用时1年11个月,这就是改革牵引下的“义乌加速度”。
每两名新增“老板” 就有一名是网商
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的行商,到马路市场、钢棚市场、国际商贸城几代摆摊经营的坐商,再到线上展示、网络交易、物流配送的电商,义乌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及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2001年,义乌诞生了首家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正式运营;2016年,首个综合性电商园区——义乌市陆港小镇开业;2018年,国务院批复义乌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短短17年“电商换市”就成为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现在的义乌,拥有“中国网店第一村”,全市电子商务主体总数高达11.7万户,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电商主体新增迅猛,在之后的十年内一直保持着高达87%的年均增长率;2018年新设电商主体3万多户,每两名新增的“老板”中就有一名是网商“店小二”;内贸网商密度居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居全国第二,连续四年位列“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是唯一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的县级市。
今年1-8月,义乌实现电商交易额1276亿元,同比增长20%,内贸网络零售交易额和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均位列全省各县市第一。
公司制企业两年翻番 发展步入快车道
改革开发之初,义乌市场主体少,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义乌“兴商建市”政策的推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为公司制企业诞生孕育了土壤。
1993年底《公司法》颁布,次年新设的有限公司达到180户。
由于开办公司的门槛较高,市场准入并不方便,直到2013年义乌率先在全省启动了两轮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筹建登记”“注册资本认缴制”等8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举措先后落地,并借助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个转企”等一揽子帮扶政策,重点加大对公司制企业的培育后,公司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6年增速超过50%。
2017年“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义乌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全面放开住所登记条件,开展“涉企证照工商通办”,公司注册登记更加便利,至今已净增公司4.83万户,目前在册总数超10万户,接近2016年底的两倍,居全省县域第一。
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 主体培育走在全国前列
义乌外商云集,产品远销全球。截至目前,共有外资主体7263户,占全省16%,金华85%。
义乌外资主体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以前,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是主流,占到了83%。同时,义乌先行先试,先后发放了全国首张香港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全省首张澳门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成为全国仅次于福建省的第二个允许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的地区。
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到2015年,国务院出台新政后,义乌颁发了全省首本外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在“代表机构和外资经营主体双轨制”的导向助推下,外资合伙企业增势强劲,于2015年赶超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成为外商在义投资的首选,最高峰时占全省90%,全国67%。
第三个阶段是2015年后,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及“一带一路”效应的不断放大,为外资公司的崛起赶超提供了新的动能。今年7月底,外资公司数量首次超过外资合伙企业,成为义乌体量最大的外资主体,近三年同比增长了300%,是全省增速的10倍。
今年5月,义乌率先推行外贸企业营业执照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证照通办”,一次性赋予主体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资格,助推义乌成为大众化贸易最便利的城市。
【浙江新闻+】: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助力主体提质加速
“宽度、温度、力度”护航主体高质量发展
从上述四大亮点可以看出义乌市场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内到外”的成长轨迹。近年来,义乌围绕“放管服”改革,不断延展准入的宽度,传递服务的温度,加大维权的力度,让市场主体既要“进得来”、也要“活得好”,更要“管得住”。
关键词一:宽度
宽度衡量的是市场准入的便捷和高效。从商事登记改革打破“玻璃门”到“最多跑一次”跑出“加速度”,义乌始终围绕“减、简、加”做文章,着力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营商环境。
第一个“减”是减事项。全市削减审批事项383项,2017年办件量81.7万件;减材料,削减材料5144项,削减率63.46%,项均材料将从原3.83份减到1.79份;减证明,精减证明270项,全国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
第二个“简”是简流程。市场监管部门将“证照联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统一到涉企证照“工商通办”范畴中,牵头开展商事领域的无差别受理。全市则依据“减权、减证”要求,对权力事项进行梳理、精减、细化和更新。已完成37个部门1679个事项的颗粒化梳理,梳理后共有事项2008个,其中可全流程网办1472项。
如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登记档案查询”事项,企业可直接网上查询,此举至少每年节约行政经费90万元,惠及10万人次。又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14个法人事项实现了“零次跑”,并精简了数字认证环节。
第三个“加”是加服务。一方面是加便民服务,推行网上办照,公司新开业网上办照50000多本,数量全省第一,网办率90%以上;延伸服务窗口,围绕“1+15+x”模式扩充营业执照代办点50个以上,扩编“五员”代办队伍70多人;首创二维码向导,将办事指南集成到二维码,日均扫码量达500多次;推广证照快递,所有办件可免费邮寄送达,已累计送达3.9万多件。
另一方面是加数据服务,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用“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对全市各部门数据进行归集,并与金华、省数管中心建立数据交换通道。目前已归集数据288项计3亿多条;完成“义网通办”平台涉及的239项数据共享和90个系统对接任务,网办事项涉及的个人信息、企业信息等内容可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自动带出”,减少群众填报。
关键词二:温度
温度传递的是我们服务企业助推转型的尽职尽心尽力,重中之重是干好三件大事。
一是启动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6年义乌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意见》,至今共发放品牌奖励资金7000多万元,在义乌“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中,占比近九成的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成为义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坚实基础。
二是设立“三权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2017年义乌设立全省首个县级市商标注册受理窗口,商标注册申请实现“家门口受理”;同年挂牌成立义乌小商品版权保护中心,办理时限缩短一半,费用节省2/3;2018年设立中国义乌(小商品)专利快速维权中心,增设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受理业务,至此“三权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架构得到了闭环和完善。
三是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工程。201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义博会标准展,顺利启用了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功能中心,谋划打造“义乌好货”区域公共品牌,并先后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质量强市”“标准城市”“品质城市”三城共创,引领义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三:力度
力度体现的是维权维序的勇气和决心。义乌围绕三个聚焦强化三大监管,打造公平交易的营商环境。
一是聚焦痛点,严格监管。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商标案件稳中有升,版权案件增幅3.4倍,专利案件增幅高达16倍。四年来共查办各类案件9643起,罚没款1.25亿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57起。2016年,义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二是聚焦堵点,科学监管。直面“低散乱”,实施经济户口“一盘棋”精准管理,坚持整治规范与引导入园两手抓,破立并举改善城乡面貌。
三是聚焦难点,信用监管。针对义乌市场主体数量庞大、监管力量不足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实践信用监管方式,建立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奖励和惩戒机制。2017年,商务部、原工商总局、原质检总局等9部门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义乌小商品城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经验,“义乌信用”成为全国样板。
雅安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